導語:5月5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署名詹納·沃薩姆(Jenna Wortham)的文章稱,谷歌眼鏡高達1500美元的超高定價,令多數普通消費者都難以承受,這也使得這款有可能改變未來的設備局限在少數用戶群中,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特權階層”。盡管新技術的發展多數都繞不開這樣一個階段,但盡快降低售價,讓普通人也享受到尖端技術帶來的便利,才能真正不辱谷歌一直以來倡導的宏大使命。
以下為文章全文:
短暫邂逅
上周,我窺見了未來。
其實,我是試戴了谷歌眼鏡,也就是那款傳說中能當電腦用的眼鏡,可以直接通過鏡片看到電子郵件,還可以直接以人眼的視角拍攝視頻。
經過了一番折騰后,我終于適應了這款設備,享受了一會兒它所提供的服務。于是,我感到受到以前只有在科幻小說中才能看到的情景。很多東西都令我驚訝萬分,但最其妙的還是它的顯示方式——通過浮在視野之上的一個發光的透明方塊來展示地圖、照片和簡單的信息。
可惜,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只能趕緊把這個高科技寶貝還給一位谷歌員工。我的沮喪之情難以言表,畢竟,要再次與它親密接觸恐怕還要等上很久。
這是因為谷歌眼鏡目前的售價高達1500美元,而且主要銷售對象是開發者,以及有興趣了解如何為其開發應用的人。谷歌表示,等到它今年晚些時候面向普通用戶發售時,價格可能會低一些,但不會便宜太多。谷歌并不準備與運營商合作,因此恐怕不會獲得補貼,表明谷歌不準備立刻開拓大眾市場。
引發思考
當然,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ltimeter Group分析師蘇珊·艾特靈格(Susan Etlinger)表示,這種定價背后還是有著非常現實的考量。“新技術發布之初總是很貴,畢竟要考慮初期的研發成本。”她說,“這一點與藥品相同。”
在我與谷歌眼鏡的短暫邂逅中,它并未證明自己的成功機會究竟有多大。這款設備并不總能發揮作用,而且有很多人預測,等到在主流消費市場推出后,它有可能遭遇慘敗。但這仍是一款意義重大的產品,因為它徹底打破了我們對于普適計算、網絡搜索以及數據和隱私所有權的認識。
穿戴式電腦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至于究竟是整合在眼鏡中還是手表上,則是另外一回事。但谷歌眼鏡的佩戴體驗卻引發了我的一連串疑問,不僅涉及新技術的未來,還包括究竟哪些人可以率先使用這些技術——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主題更為宏大的爭論,主要焦點集中在貫穿在整個互聯網上的特權意識。
至少,谷歌眼鏡的推出塑造了我們對人機交互的全新認識,而且由于它能夠悄無聲息地拍攝照片和視頻,所以也將引發我們對隱私和公共政策的思考。
本質不公
倘若只有那些參與其中的人可以享受到這一切,而買不起的人只能望洋興嘆,那勢必成為這項技術的恥辱。
事實上,這種只瞄準1%受眾的技術,或者只瞄準富人的技術,并非谷歌眼鏡的專利。例如,Facebook就在測試一項功能,允許人們花錢將信息發送給尚未與之成為“好友”的其他Facebook用戶。還有app.net,這款與Twitter類似的服務承諾提供高品質的信息流,但前提是要每月至少支付5美元的費用。
有些分析師說,未來的網絡安全和網絡隱私,只屬于買得起反黑客軟件和其他保障服務的人。這將有悖于社交媒體的初衷,這類媒介崛起時承諾打造一個烏托邦,無論身處何地、財富多寡、階層高低,都將為人們賦予平等的使用權。
“以前,早期使用者與有錢人并非同一群體。”創業者安尼爾·達什(Anil Dash)說,他早在去年就曾經關注過類似的問題,并且專門撰文探討過此事。
“忽視包容性所帶來的價值,無異于建造一個封閉的社區。”達什當時寫道,“即使非特權階層今后也有望參與其中,我們仍然在創造一個本質就不公平的市場。”
他說,我們正處于一個有趣的轉折點:當今的計算成本已經降到了是史無前例的水平,Facebook和Twitter為人們提供了免費而且障礙較低的平臺,只需點幾下按鈕即可與成百上千的人取得聯系。很多公司都試圖從中賺取利潤,這完全可以理解。可是,是否應當以讓多數人都無法使用最好、最安全的技術為代價?
早已有之
這種現象早已有之。當iPhone誕生時,它的起價高達600美元,我買不起。等到我通過加班加點賺到了足夠的錢時,第二代和第三代iPhone已經發布了。
這款設備無疑改變了我的生活。有了它,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甚至在報道科技新聞的過程中也得到了一些優勢。能夠較早地使用這項技術無疑可以帶來好處,這一點也曾在其他新服務中體現出來,例如較早使用YouTube的播客(視頻分享)和較早參與App Store的應用開發者。
現在,谷歌眼鏡的售價同樣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圍。但谷歌風投總經理比爾·瑪瑞斯(Bill Maris)表示,這種情況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他同時也參與了一只名為Glass Collective的風險投資基金,專門為智能眼鏡的應用開發者提供資金。
“新技術總有一個發展曲線,現在不是終點。”他說。換句話說,如果谷歌眼鏡足夠好,能吸引足夠的人購買,成本就將大幅下降。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如果它沒用,自然會被淘汰。這是市場規律。”他說,“從推出到廣泛銷售的時間差正在縮短。”
他指出,多數智能手機都已降價。但從很多方面來看,最便宜的設備并不是最新、最快的設備。背后的含義是:這種廉價的技術只是為窮人準備的“夠用”的技術。這本身就令人十分困擾。
天使投資公司SV Angel管理合伙人大衛·李(David Lee)懷疑,由于將時尚眼鏡與電腦整合在一起的想法過于激進,消費者恐怕不會很快擁抱這一理念。
“除非你是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否則用戶行為的改變都需要從頭開始。”他說。
無論下一輪重大創新源自何處,我都希望價格能更加合理。否則,未來或許會越來越像是另外一部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5月6日晚間消息,LG今年第一季度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但業內分析師周一指出,LG的季軍地位并不穩定,面臨華為和中興的強勁挑戰。 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LG全球智能手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眼鏡被指定價高昂:暗含特權意識
地址:http://www.brh9h.cn/a/01/20130506/268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