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Blank被《哈佛商業評論》譽為當代的“創新大師”,而《圣何塞水星報》則將他評為硅谷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人物之一。他曾先后8次創業,現在在斯坦福和伯克利教書,致力于傳播創新文化。近期,Steve Blank來到中國,i黑馬有幸采訪到了這個創新大師。

Steve Blank的《硅谷秘史》一書被公認是研究硅谷歷史的最佳著作,此外,他的《頓悟的四個步驟》也是創始人和VC的推薦叢書之一。這本書被稱為是最接近創業指南的東西。他的最新著作是與Bob Dorf合著的《初創企業所有人手冊((The Startup Owner’s Manual))》,該書旨在教大家如何用經過測試和驗證的客戶發展過程建設一家偉大的公司。
看他是怎么點評微信的國際化和中國割裂的創業生態:
中國的硬件產品在國際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華為),但是互聯網企業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產品、智商無關,主要是觀念上的障礙。很多中國創業者在細節上并不了解互聯網文化,太缺乏在整個互聯網上的連接、互通,和外界太割裂了。微信國際化的障礙肯定不是產品本身,也不在于中國的創業者和工程師是否比其他人優秀。
在硅谷設立辦公室能否跨越這種障礙?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當第一個日本產品在美國完成時,你能立刻就能分辨出那是日本產品,因為他們使用的英語像是用日語寫的,產品設計思路和當地文化完全不相符。再舉個例子,對于中國網民,美國的網站看上去像是半成品;而美國人看待中國網站,別提文字了,全是浮窗廣告、動態圖,亂七八糟一大堆。
這不是物理上能夠克服的缺陷,他們的文化和外部世界太割裂了。這要花費他們好一陣子去追趕,就像美國公司對于中國本土文化毫無概念一樣,障礙之一是母語上的障礙,第二是因為我們調查研究,甚至很難去評估,什么樣的公司是好公司,什么技術是好技術……
當然最終中國的產品會很好地實現國際化。但中國創業者和外部互聯網的處于割裂狀態,當然有人會通過翻墻工具去接觸外部互聯網。但這種割裂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你們現在是完全按照政府的意愿建立一個中國式互聯網,那么在國際市場中能否像在國內那樣快速地擴張?或許出人意料,他們做的很好,但是我認為會比人們預期的都要艱難。
如果采用本土管理團隊呢?
如果是硬件生產,沒問題。問題是網絡和信息每天都在變化,上個月還很有競爭力的東西,這個月變得毫無優勢;昨天很火爆的東西,今天已經無人理睬,如果不是生活在這種文化中,就很難越過這個障礙。
不是中國的創業者不關注這個網,而是沒有融入到這個網。由于人為設計,這兩個網絡太割裂了。中國創業公司進入一個不同的互聯網中,可能會有一些無法預見的后果。
過去一周令我非常驚訝的是,中國所特有的互聯網文化,防火墻對兩端產生了多大的影響?赡軐@個國家有好處。
微信在美國會像Google、Facebook在中國一樣遇到政策風險嗎?
Google和Facebook是中國政府比較擔心的東西。美國人在忙著互相大喊大叫,沒有時間關心這個。我們可以說、讀任何東西,這是不同的文化。所以問題不是政府管制,而是要面對一個從未面對過的競爭市場,而且還沒有關聯紐帶。因此首要問題就是建立連接,然后在自由市場競爭。
馬化騰有大量的資源,你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不是我們真的應該擔心下?(笑)或許你們在上面投入大量資源,最終在某些地方實現控制,或許我們太慢了,或許我們認為最好的情況是它會偷窺我們所有的郵件,因為我們都不這么做……但我不認為這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或許將來要考慮,為軍方服務等,但眼前這絕不是要關心的。你的問題是適應全球范圍內的競爭。
我認為這將會是一個很棒的故事,關于未來將發生什么,你要追隨什么。我的觀點是會讓大家驚訝的,讓它在中國發展壯大的東西,可能在全球化競爭格局中并不起作用。但是他們也不笨,馬化騰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們也會考慮這些問題的。
有一種理論認為美國在PC互聯網階段的成功經驗很難移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反而會變成他們的負擔,而中國則沒有類似的經驗,也就沒有類似的負擔,因而中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處于對等的競爭格局下。
我認為情況可能更樂觀。在美國,我們花費了上百年的時間建立電話系統,但是在中國,跳過了這個環節,直接進入移動通信時代,很快中國的移動通信甚至比美國還要完善。另外,我們花費了150年建立分布于全國各地、各種品牌的實體零售店;而在中國,電子商務的爆發跳過了這個環節。從這些可以看出中國比美國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聯網,因為起點不同。
我不確定這會給你們提供優勢,只能說是不同的的形式。因為剛才提到的分裂,我認為這種在內部運作的實驗非常創新,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確切地說,因為幾乎沒有Google、Facebook、Twitter,中國的市場都留給了國內公司,從而掀起一股創業大潮。現在大多數公開領域都已經被占領,于是創新開始在最高層發生。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種創新和外部發生的創新相等,甚至更激進。但是走出去的障礙超乎任何人的想象。
回到剛才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國不缺乏創新。相比之下,日本就像是一個睡大覺的老爺爺。我喜歡日本,但是令人興奮的創新源動力在中國,對于企業家,這里才是,或者是新加坡。在二戰中,美國摧毀了日本的經濟,日本必須在廢墟中重建,并且沒有商業。自1850-1880年,日本面臨的危機是重建,必須要有企業家出現來搞建設,當他們變得很成功的時候,形成了一套固化的系統和組織構架,底層的創新很難影響到上層組織。當然日本還是有企業家精神的,但必須要跟固化的組織去抗爭。自從1979年,就很像2000年的感覺了,一切都是新的,非常美國,資本主義是最好的,日本不應該忘記這一點。
毫無價值的APP
以前在美國創辦一家公司要投入數百萬美金,買硬件、軟件,各種服務等;現在創業公司的成本幾乎為零,你可以僅僅作為愛好做出一款APP來。中國的創業者還在學習階段,要知道開發一款APP和做一個盈利的公司是有很大的差別的。這正是我在教的東西。一個公司不僅僅是一個APP,還包括客戶、營收、合作伙伴,中國還包括各種關系。除非創業者學會區分產品和商業,否則在這一波浪潮中他們將消耗殆盡。
推薦閱讀
(速途網專欄 作者:葉小舟)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著名的“擠公車效應”:一輛公交車靠站,車子下面的人緊著喊:擠擠,再往里擠擠,還能上一個。可其一旦上去,這在下面喊得最兇的人,態度卻立馬來個180度大轉彎:擠死>>>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硅谷創新大師Steve Blank:失敗一點都不可恥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30402/26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