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圖片來源:東方IC
從半年前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市值的光伏企業,到現在被香港證監會強制停牌,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00566.HK,下稱漢能薄膜)一直處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其實際控制人李河君在資本市場上的舉動也備受關注。
香港證監會7月15日的一紙禁令,讓漢能薄膜的短暫停牌升級為強制停牌。但香港《明報》引用香港聯交所公布的數據稱,李河君正是在當天申報了一筆涉及6941.2萬股、相當于市值約2.7億港元(約合2.16億元人民幣)的可轉換債券清零,估計是與公司協商提早中止所致。
可轉換債券,在香港被稱為“可換股債券”,不僅是一種債券,同時也附加了一份期權,即持有人可在規定期限內將該債券轉換成指定公司的股票。
漢能薄膜2014年報顯示,李河君共持有漢能薄膜2.2億股購股權,其中6941.2萬股的行使期限為2015年12月15日,另外約1.5億股的行使期限為2017年12月30日。換言之,李河君在行權期限到來前五個月,提前放棄換股。
“作為一個理性投資者,當你知道這家公司短期難以復牌時,放棄換股是一個爭取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舉動。”香港證券專業協會委員溫天納對界面新聞記者說,站在李河君個人的角度上看,放棄換股并不難理解。
但李河君不僅是一位個人投資者,他還是漢能薄膜的實控人。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李本人利益的最大化。
溫天納分析,李河君放棄換股的真正原因或與押股借貸有關。作為投資者的貸款方式之一,將持有的股票作為質押,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資金。
《明報》亦援引一位分析人士的說法稱,有可能是漢能薄膜長期停牌之下,有借貸方要求李河君進一步提供抵押股份,以盡量降低所承受風險。
漢能薄膜之所以被質疑正在進行押股借貸,除了李河君提前放棄換股,還有另一個跡象引起關注。
在放棄換股的兩天前,即7月13日,李河君還通過旗下公司漢能太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增持3億股淡倉。至此,其淡倉股份由32.2億股增至35.2億股,持倉量達8.43%。
所謂“淡倉”,是相對于“好倉”而言,均為香港股市的特有稱謂。好倉即看好后市,淡倉則看空后市,準備賣出。淡倉往往被投資者用來套期保值,當股票跌至一定程度時,可以用一個較高的價格賣出,如果不跌反升,則可以選擇不平倉。
早在兩年前,漢能薄膜就已上演了股價暴跌而停牌的戲碼,當時便已涉及押股借貸。2013年11月20日,漢能薄膜(彼時公司名稱為漢能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太陽能)放量跌停,被迫于當天上午11時39分起暫停買賣。
直到一個多月后的12月31日,漢能太陽能終于承認,控股股東漢能控股集團將其持有的174.9億股漢能太陽能股票中的51億股抵押給了四家金融公司,并借此獲得5.2億港元(約合4.16億元人民幣)貸款,其中的3.45億港元(約合2.76億元人民幣),在當年6月-11月被漢能控股集團用以增持股份。
漢能薄膜的融資情況也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自2009年以來,漢能薄膜通過銀行、信托,甚至民間借貸等多種途徑,獲得了大量融資。2011年,國家開發銀行為其提供300億元的授信額度;2014年1月,漢能薄膜公開宣布,獲得民生銀行、亞洲金融合作聯盟提供的總額不低于200億元的各類融資支持。
但盡管如此,漢能薄膜從各方獲得的實際貸款情況,從未向外界公布過!兜谝回斀浫請蟆反饲霸晃环治鋈耸康恼f法稱,從頻繁高息短期融資來看,漢能薄膜真正的資金鏈可能較為吃緊。不斷地進行短期融資,可能正是為了填補資金缺口。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認為,此次增持淡倉加上提前放棄換股,雖然背后的真實原因還不好說,但很有可能是漢能再一次涉入押股借貸。
林伯強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漢能薄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信任問題,“要走出眼下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關鍵在于盡快解決香港證監會的調查事宜,其他都是治標不治本。”
直到目前,香港證監會對漢能薄膜的調查依然在進行中。從拒不提交香港證監會所要求的漢能控股集團賬目情況、對強制停牌說“不”,再到取消百億元規模的關聯交易,有分析人士認為,漢能薄膜正在“慢慢服軟”。
“漢能薄膜必須這樣做才能爭取復牌希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林伯強認為,漢能薄膜應該盡可能滿足香港證監會的要求,盡快向市場澄清一切疑問,“否則沒人會相信你,把關聯交易全取消了也沒用。”
推薦閱讀
圖片來源:華蓋創意 在上個月中旬創出78港元新高后,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03699.HK,下稱萬達商業)的股價一路向下,目前徘徊在55-60港元之間。不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提前放棄換股并增持3億股淡倉 漢能李河君又在押股借貸?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0150723/29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