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新三板掛牌公司總數達4695家。雖然掛牌公司在不斷增加,但由于缺少對手盤和無價無市,這4000多家掛牌公司中,有超過2700多只股票自掛牌首日起尚未成交一筆,流動性堪憂。
以本周一為例, 4695 家掛牌公司當天只有 785 家實現成交,成交金額 9.40 億元,其中做市轉讓成交 606 家,成交金額 5.82 億元;協議轉讓成交 179 只,成交金額 3.58 億元。
證券日報的分析認為,目前市場的流動性匱乏,一是來自于新三板市場的投資門檻過高,限制了新投資者和資金的入場;二是目前市場競價交易制度缺乏,做市商之間做市策略博弈激烈,市場整體交易環境并不完善,做市商難以主動提供流動性,無法令市場交易活躍。
對于流動性這么大的問題,小兵自認為不夠專業不敢妄議。今天,小兵就來淺議一下,為什么明知會出現零成交的情況,那么多的公司還是要拼命擠上新三板。
到底是為什么呢?小兵總結為兩點:名和利。
首先來說說名。小兵注意到,很多新三板公司在掛牌前還是有限責任公司,為了上市才匆忙完成改制。而我國現行《公司法》中規定股份制公司成立第一年內發起人股份不能轉讓。這就意味著,包括小兵昨日提到的虎嗅科技等眾多僅僅是為了掛牌而改制的公司,由于沒有后續增發股份,其在上市后近一年的時間里是無股可轉的。
也就是說,這些公司是明知掛牌后會零交易的。他們的上市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占坑以及品牌和公司知名度的提升。
“ 有了名份怎么都好說,畢竟多數人對資本市場并不熟知,很多人一聽說在新三板上市就覺得很厲害。”實際上,改制掛牌本身確實增加了企業的信用。有的企業掛牌后的估值猛漲。
而突擊改制的好處還有就是規范了公司治理和股東結構。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財務制度規范化。很多企業在初期都存在這資金使用上的不規范,如虎嗅科技,其在改制前公司高管李岷和蔡鈺均出現過長期、大額借用公司資金的問題,這顯然是很忌諱的,但掛牌前這些錢都完璧歸趙了(好像沒說給給利息)。
在這方面,新三板的要求并不苛刻。在實際過程中,多強調的是披露完整,再就是知錯就改以及再不犯錯。之前就有一些掛牌后依然占用資金的,股轉系統就公開批評過。但小兵認為,緊緊批評是不夠的,要有長效機制確保不再犯錯才是根本。
最好的辦法是,未來,對于關聯方尤其是高管違規占用資金要嚴格監管,具有類似屬性的關聯交易也要履行決議和披露程序,而且披露的要越細越好。如有嚴重違規,直接退市。
說的有點遠了,我們回到為什么的回答上來。之所以很多公司明知道無法成交也要上新三板,是因為,在現行的制度下,掛牌后及時無法交易依然是可以變通實現套現的。
這就是小兵要講的另一個原因:“利”的驅使。
因為在掛牌之后,除了做市和協議轉讓外,包括定增、發行私募債、股權質押以及并購,甚至是殼資源轉讓,這些都將在掛牌后成為可操作的步驟。
小兵這里面著重說說定增。由于定增的股票是沒有限售期的,機構就牢牢盯著定增這塊。
“ 拿到定增份額!這個套利機制瘋狂的很,好公司拿到了就發財了。”有投資人士坦言。
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 1 月 26 日,任國斌等 10 名投資者以 1.5 元 / 股的價格參與分豆教育的定增,平均獲配 68.13 萬股,平均獲配金額為 102.19 萬元。如果按照 11 月 13 日 38.89 元的收盤價計算,平均浮盈 2547.19 萬元,浮盈比例為 2492.67% 。
這樣的機會你會不動心?誰又是最大受益者?答案不問自明。
而金融小兵了解到,這樣的市場機遇不僅吸引著公募、私募機構,也催生了很多掮客,這其中,有財經媒體背景的不少老記者也轉型其中,據傳收獲頗豐。
當然,在實操層面,關于定增套利的辦法和手段還有很多,小兵就不一一舉例了。
最后,還是給股轉系統提個建議吧。類似虎嗅這些僵尸掛牌企業,是不是可以學習公募基金,按開放式和封閉式分類,在無股份可轉讓的時候,投資者也是不可報價的。只有股權可轉讓后并轉讓開放式掛牌池才可以允許投資者報價。這樣,既避免投資者耽誤時間和精力,也避免了某些公司為了炒作找人故意高報價格,誤導投資者。
推薦閱讀
大盤震蕩操作風險加大,稍有不慎就會被套,如果知道重要點位,怎樣操作,掌握第一手財經資訊,實現財富倍增,獨家漲停法想跟我一起交流更多股票操作方法。>>>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04/29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