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看到此處,很多朋友心中似乎頗有所悟了,但小米新營銷“九字真經”還有額外的一條附注說明:沒有執(zhí)行力,以上都無效。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條關于小米青春版手機的微博,曾經獲得了203萬次轉發(fā)、漲粉絲41萬的輝煌戰(zhàn)績,而這背后是包括雷軍、黎萬強等管理團隊成員超過50次的文案修改。
此外,再說說小米發(fā)布會的演講PPT,它甚至已被視為小米新營銷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所不為人知的是,小米的管理團隊中有一位人稱老潘的視覺設計總監(jiān),他是國內屈指可數的PPT牛人,更關鍵的是一份PPT要歷經無數次的修改。據聞,小米3和小米電視的發(fā)布會PPT剛開始準備了有1000多頁,雷軍等人修改了上百遍,才有了那個213頁的最終版PPT。
不過,依然要回到問題的初點,為何新營銷能可以成為一種生產力?我的回答是,現在的小米更像是軟硬一體化新浪潮中的另一個“聚劃算”,這就是生產力。
比如,它的小米手機官網是國內最標準的垂直電商樣本,而它所合作的淘寶、新浪微博、QQ空間、易迅網、凡客、微信等網站,一旦有小米開賣的活動,幾乎都是在短瞬之間涌入超過數百萬的流量,稍有不慎就會發(fā)生宕機事件。
今年4月9日的米粉節(jié),小米策劃了一場直播活動,只要用戶關注“小米手機”公眾號,回復“GO”參與搶答,每隔十分鐘就送一臺小米。最終,幾十萬微信粉絲發(fā)送的信息瞬間蜂擁而至,并刷宕了小米的微信公眾號。在此之前,微信官方提前做了隔離措施,只允許在小米自己的后臺服務器上進行此次活動,如此躲過一次峰值流量的沖擊。
言歸正傳,任何事情都是要“以奇勝,以正合”,小米將新媒體營銷放到戰(zhàn)略層面,并將其發(fā)揮到了極致,才走出了一條低成本、海量覆蓋、黏性交互的新營銷路線,但其背后踏實的成體系運營才是根本。
昨天也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問我,能否寫寫小米的粉絲管理,我想上述的論述基本算清晰了,“小米粉絲”現象只是一個結果。
雷軍方法論(下篇):新估值模式與不對稱戰(zhàn)爭
這一次談談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硬件新勢力,其背后的估值模式,這是一切顛覆變革開始的源頭,也以此作為觀察雷軍方法論的終結篇。
不久前,受邀前往華為終端參觀,發(fā)現這家手機制造巨頭正在發(fā)生一些靜悄悄的變化,一改我對華為終端的印象。
其一是華為消費者BG已成立一個消費者研究室,它有點類似于情報部門或智囊團,會從全球采購最前沿的智能硬件設備,拿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報告。在我看到的一份關于2013年新業(yè)務趨勢報告中,量化自我、多屏協(xié)同、感應技術、移動社交以及移動購物等均在華為關注的視野之內。
其二是華為終端專設了一位主管戰(zhàn)略的副總裁芮斌,主抓消費者洞察。這位副總裁帶領團隊進行了一些有趣的實驗,比如給華為主打戶外防水的榮耀3手機添加了一些新程序,在手機入水受壓之后,屏保圖像會切換為一群自由游動的熱帶魚。他還會專門研究顏色對消費者購買欲望的影響,你所不知道的一件事是,手機顏色跟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西藏喇嘛非常喜歡土豪金,而穆斯林更喜歡綠色系的手機。此外,他還正對華為的消費者群體進行細分,逐步梳理出包括技術紅顏、屌絲逆襲等八大類型人群,然后再找到技術團隊,開發(fā)有針對性的功能,融入到產品當中。在交談中,芮斌有一句重復了多次,這可算是他加盟華為后的最大冀望:“不要再談參數了,要講用戶喜歡的故事。”他甚至自喻為鯰魚,希望用新的方式改變華為在用戶心目中的印象。
其三是一句話,來自華為終端營銷副總裁邵洋,他說,華為終端現在正在進行一場大的轉變,即要從產品經營轉向用戶經營。潛臺詞是說,華為其實有很多技術積累和產品研發(fā)制造的積淀,但多不為普通消費者所知,也很少“炒作”引爆點話題,“如何讓用戶知道”恰恰成為華為需要補課的地方。
寫到這里,很多人會問這個小米或雷軍絲毫沒有關系,是的,但華為的上述這些改變幾乎全部都是圍繞用戶洞察,其背后也源于一種鯰魚效應,而最大的一只鯰魚就是小米。
實際上,在這次探訪中,我們甚至討論了這樣一個話題:未來在移動端,誰會贏,小米還是華為?(當然,華為眼中最主要的對手還是三星)。
討論很熱烈,也并沒有得出一致的答案,但卻引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關于手機制造商的估值模式問題,我認為這是理解小米和其他硬件中的互聯網闖入者的最核心領域,一念之差,可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結果。
可以做一個最直觀的對比:在每年舉辦的無數次的手機新品發(fā)布會上,傳統(tǒng)制造商最喜歡講的成功標準是出貨量、市場占有率,互聯網服務部分比如云服務、應用商店、操作系統(tǒng)優(yōu)化等,僅僅只是點綴;而在小米的發(fā)布會上,成為會場主角的是MIUI、粉絲數、版本迭代更新次數、新的軟件應用等等。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這就在于你企業(yè)的估值是以硬件產品售賣量為核心標準,還是以用戶數量以及單個用戶的ARPU值為標準,這是兩套截然不同的打法。
“左林右貍”撰稿人、雷鋒網創(chuàng)始人林軍校長舉了兩個很簡單的例子:facbook是按照每個用戶100美元進行計算,所以才有了千億公司的估值預期,而蘋果是按照每個用戶2000美元進行估值,即“硬件售賣+AppStore分成”,這才能支撐蘋果高估值的神話。
鑒于此,可以得出一個傾向性觀點:純硬件售賣的估值模式正在死去,以用戶來估值或將是王道。也就是說,硬件從賣出的那一刻,才應該是生意真正開始的時候。
僅從收入層面看,目前小米在MIUI上的月收入已經達到2000萬元,其中應用商店以及游戲聯營正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而預計明年小米將在MIUI上取得十億元的營收業(yè)績。
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戶數以及活躍用戶數。根據雷軍在小米電視發(fā)布會上透露的數據,MIUI的用戶量在7月份已經突破2000萬,小米云服務的激活用戶數也突破了1050萬。
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實際上很多人沒有觀察到的一個事情在于,小米手機的用戶多數為移動互聯網重度用戶,也就是說他們對應用、游戲等新鮮事物更為敏感,也更愿意為之付費。
公眾號“移動觀察”曾寫下這樣的判斷:“出貨量近1500萬部的小米手機,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筆規(guī)模不小的的移動互聯網流量,眾多游戲公司的朋友都反映,小米的游戲平臺用戶質量很高,因此小米現在據說已經是國內排名前5的Android游戲聯運平臺。”
另外,友盟每月都會發(fā)布對用戶活躍機型的統(tǒng)計數據,搜索了一下,在8月以及9月的安卓系統(tǒng)機型的指數數據中,三星和小米瓜分了TOP10的排名,而在TOP30中,則呈現了三星、小米、華為的三強格局。
這意味著,從活躍用戶數而言,小米早已甩開了“中華酷聯”,這恰恰是眾多開發(fā)者所關注的,現在很多開發(fā)者將測試手機刷機為MIUI系統(tǒng),進行產品測試已經是一種常態(tài)。
長此以往,小米在移動互聯網生態(tài)圈的布局,不僅僅黏住了小米硬件的用戶、刷MIUI系統(tǒng)或小米桌面的用戶,還黏住了另外一極——移動應用開發(fā)者。
由此再反過來看,今年小米融資時宣布了100億美元的估值,很多傳統(tǒng)制造商認為這是在畫大餅,但我認為這是估值標準不同帶來的一種敵視或不屑心態(tài),雷軍投資的諸多公司包括游戲、閱讀、電商、瀏覽器、支付等等,一旦都能夠基于小米用戶進行經營,它從每個用戶獲取的ARPU值,絕對是可以支撐這一估值的。
所以,這其實是一場不對稱戰(zhàn)爭,一方講的是出貨量與純硬件盈利模式,而另一方則是互聯網估值模式,以經營用戶為核心。傳統(tǒng)制造商不一定會輸,但活得好的無疑都將是開始重估用戶價值,并為此改變的企業(yè)。
文章末尾講一個段子,我的一位電商圈好友這樣跟我說:以小米、雕爺牛腩和黃太極煎餅為例,如何成為一家牛哄哄的產品公司與百億美元公司,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產品是活的,二是產品是可平臺的,三是用戶是“犯賤”的。
這是一種戲謔的說法,但我不認為這只是一種開玩笑。
推薦閱讀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人腦處理視覺信息的速度是文字信息的50倍。因此,借助視覺刺激讓他人執(zhí)行動作要比利用口頭交流或文字更為容易,此原理也適用于電商網站設計。根據網頁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超級干貨)雷軍方法論:上篇(產品)、中篇(營銷)、下篇(估值)
地址:http://www.brh9h.cn/a/SNS/20131109/29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