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發展,互聯網的“中間頁”之戰由暗轉明,都希望爭奪“中間頁”,最大價值化用戶的碎片時間。
在國內,“中間頁”這個概念最早是2011年時百度聯盟峰會上李彥宏提出的,“在搜索引擎和傳統產業中間的狀態來給別人提供服務”。但其實,“中間頁”的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大家日常看到的比如各大B2C特賣頻道、各種促銷活動等都屬于主題中間頁。
包括新浪微博也提出過Page策略,個人理解的新浪微博Page策略,也就是基于各種維度(節點)來組織中間頁(內容或服務),并最終將這些中間頁以“人”(組織)為中心建立聯系,建立以“人”為中心的內容、服務和流量分發機制。如果新浪微博Page策略成功,未來每一個“節點”都有可能成為新浪微博商業化貢獻力量。
事實上,中間頁對于中國互聯網企業最大的改變,是讓營銷作為內容一部分植入到實際頁面設計中,這和目前國際廣告行業所倡導的原生營銷理念不約而同。
對于這種商業化、能賺錢的模式,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家自然都不會缺席,只是與現在阿里、騰訊兩家還集中在電商領域的應用相比,百度“中間頁”戰略更加豐富,比如視頻領域的愛奇藝、旅游領域的去哪兒、知識領域的百度百科、自媒體領域的百度百家等,布局都很精彩。
不過,之前與阿里巴巴一位資深產品經理聊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對百度的“中間頁”并不以為然,說阿里的產品做的至少早了百度2年。如果讓他去做百度的產品,第一件事就是將廣告牌點擊后直接跳到廣告主頁面(一跳)改為跳到一個關鍵字中間頁(二跳),在中間頁做好廣告信息分類和管理,通過關聯推薦等算法展示更多廣告信息,既能提升廣告主ROI,又能提升站長收益,用戶體驗還更好。
結果,兩年后,百度聯盟果然這么做了,很多網站的廣告牌都變成了Metro風格的文字鏈廣告,點擊文字鏈后會到達一個關鍵字中間頁,在中間頁為用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廣告體驗。雖然他們這個中間頁目前的體驗也不是特別好,但是“廣告即內容”的思路和方向還是很靠譜的。
說到電商的中間頁,不得不說中間頁的鼻祖阿里旗下營銷平臺阿里媽媽,他在淘系各條業務線在發展過程中都推出了與之匹配的中間頁產品。這些中間頁產品在提升賣家ROI和站長收益能力方面功不可沒,但是都有共同的缺陷,對消費者體驗方面做的很不夠,除了使用各類算法進行的單品推薦,并沒有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購物體驗,而且品牌也不統一,給消費者帶來很多困擾。所以阿里把單品、店鋪、關鍵字組織成各種中間頁,承載淘寶推薦達人、第三方服務商等提供的導購內容和服務,讓買家、賣家、站長和第三方服務商形成互動,然后再利用TANX平臺和淘點金等媒體端產品負責引流,在這個導購平臺的背后,其實是一個多方共生的生態圈,用來解決之前的購物產品單一的問題。
騰訊在電商廣告投放也逐步跟隨阿里的節奏,開始采用中間頁的形式,一般都有搜索結果頁、促銷活動頁等,騰訊拍拍在廣點通上的廣告投放也有類似嘗試,也在使用這種方式。總的來說,中間頁戰略并不是某一個互聯網產品或者技術,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利用數據化去幫助用戶解決信息的準確度和可信度的問題,順便也實現了自己產品和技術本身的商業化。
推薦閱讀
碎片化的信息瘋狂地沖擊著每個人的知識體系,以至于不記錄的話,你根本不會記得你在哪里看過了什么……好吧,其實我就是忘了本文引子的這句話是誰說的來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中間頁如此重要,談電商中間頁分析
地址:http://www.brh9h.cn/a/SNS/20140106/29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