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奧運商機,預計我國廣告投放量還將增長20%
●中國的市場不是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而是一步步跳過來的
●愈靠近消費者做購買決策前的廣告,對消費者的決策影響越大
2008年最大的噱頭是8月8日的北京奧運會。在這個背景下,營銷市場的模式創新成為懸在整個營銷行業頭上的重大課題。新快報十周年慶典高峰論壇,特邀營銷專家李志恒先生,前來講述2008年新營銷之道—泛媒體環境下的營銷策略。其主旨便在講述如何在這一紛繁復雜的環境中瞄準載體,進行商品信息的傳遞。
消費習慣改變營銷模式
中國市場不容低估,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任何專家都無法估計這個市場究竟有多大,變化有多快。李志恒認為,中國的市場不是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而是一步步跳過來的。對于銷售策略,“或許現在是對的,但是過了三個月,很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對于這個市場,我也不見得有多了解。”
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消費者已經從傳統的消費習慣開始轉變,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生活姿態的改變,也就導致了傳統的營銷模式勢必要隨之產生變化。這些給所有營銷人員都帶來了挑戰,但也給營銷的行為提供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與技巧。
新媒體帶來媒體革命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廣告產業仍在逐年上升。據統計,2007年,全國的廣告投放量達1780億元,而2003年的這一數字是1030億元。而2008年,借助奧運商機,預計我國廣告投放量還將增長20%.
盡管如此,從目前發達國家的GDP增量與廣告投放的增量相比較,我國的廣告業產量其實還很低,發展的空間相當廣闊。1998年,我國一線城市的廣告投放比例為67%,二線城市為18%,三線城市15%.到了2005年,一線城市的廣告投放下降到56%,但二線和三線城市的投放比例分別上升到23%和21%,這一比例還存在上升的勢頭。
而其他領域的營銷,比如蒙牛和王老吉的成功案例,都意味著各種手段的營銷,最終都需要借助高效的傳播手段。與此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傳播方式——互聯網,已然炙手可熱。目前,我國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已經超過1億。
新媒體的不斷出現帶來媒體革命,從以前一個廣告投入的上百萬元到現在媒體投放的低價,這意味著傳媒的平民化:廣告已經不是大企業專利,中小企業只有廣告做得對和錯的問題,而不存不做廣告的問題。隨著逐漸新穎的傳播方式出現,比如分眾和框架等,都帶來了費用更低廉。
靠近決策點做廣告
“1996年,我在國內根本找不到便利店。”李志恒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便利店在不斷涌現。這意味著家庭日用品的購買地點已經發生了變化,原來基本上去百貨商場購物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意味著,十幾年前的供不應求的情況已經發展到了現在的供過于求。
因此在這樣一個商品充斥生活的時代里,營銷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來得相當重要。遺憾的是,利用傳播帶動商品銷售的過程像一個漏斗,從知名度到認知,態度,考慮,購買意愿,實際購買,最后從使用體驗到忠誠度。一個巨大的漏斗在篩選每一個實際購買者,而在這一過程里,大眾媒體正是順著這一漏斗的作用從大到小,而與之相反的是,互動媒體在這一過程里,作用越來越大。而營銷的作用是,讓這個過程縮短,不管是其實現時間還是發展流程。因為人在一天里,記得住的東西只有當天信息量的4%.
因此愈靠近消費者做購買決策前的廣告,對消費者的決策影響越大。這個靠近決策點投放廣告理論目前正影響著傳統的消費觀念。如星巴克,他們的廣告只在店里做。他們非常強調其服務員的笑容、儀態和整體感覺,他們吸引來高層次的消費者,當這樣的消費者在商店里呆半個小時,這個消費者同時就幫你做了半個小時的廣告,因為他們坐在那里,自然而然就會吸引其他的消費者前來。
因此不管目前的營銷市場多么紛繁復雜,但只要廣告在對的目標群里,傳達了正確的訊息,那么廣告的作用就達成了。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營銷專家李志恒:新媒體推動廣告平民化
地址:http://www.brh9h.cn/a/fmt/20120206/2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