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工信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5G 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 年)》,引起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這份行動計劃的發布,實際上是一個信號。它標志著,國內 5G 推進的重點任務,將從規模建網(國內 5G 基站數量估計已經突破 100 萬了),轉向行業應用落地。

事實上,5G 行業應用落地,已經持續推進了兩年多的時間了。從 5G 發放牌照開始,就已經啟動。
但是,總的來看,截至目前的 5G 行業應用落地,不算非常成功,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很多人認為,5G 的實際應用場景很少,用戶需求不高,很難獲得成功。也有人認為,5G 技術被刻意擴大,根本無法支撐行業用戶的需求,要等 6G。

這些觀點到底對不對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將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談一談我對 5G 應用落地的看法,以供參考。
█ 5G 落地,關鍵在于規模化
從樂觀一點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工業制造、港口碼頭、礦井油田、能源電力、城市治理等領域,都有了一些成功的 5G 落地案例(商業合同超過 1000 個)。這些案例有的是形象工程,但大部分是切切實實的商業項目,給業主帶來了肉眼可見的效率提升和成本削減,以及投資回報。
這些項目,增強了行業對 5G 的信心。
但是,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早期的 5G 試點項目,很多都是集中了甲乙雙方甚至多方(企業用戶、運營商、設備商、政府等)的資源和力量,在行業最有實力、軟硬件基礎最好的甲方企業,完成的項目。
換句話說,眾志成城,想不成功都難。
這些項目的成功,只能說明 5G 通過了初步驗證,不代表 5G 一定能取得全面成功。只有大部分企業都 5G 落地成功了,實現了“共同富裕”,才能說明 5G 是成功的。
所以,5G 的成功,關鍵在于如何降低 5G 的技術和資金門檻,讓更多的企業能夠擁有它,在于如何將 5G 應用落地的方方面面標準化,便于行業快速批量復制,形成規模效應。
█ 5G 落地,主要問題是什么?
接下來,小棗君將從企業、運營商、設備商(軟件、硬件、方案服務商)、政府等角度,逐一分析目前困擾 5G 應用落地的問題。
首先是企業。
企業是 5G 應用落地的主體,也是整個項目的核心。
對于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搞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擁有 5G。
數字化轉型,是我們整個社會和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在這個大目標的下面,是行業數字化轉型和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不是為了 5G 而 5G,而是為了數字化轉型而 5G。
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是一場馬拉松。在報名參加這場馬拉松之前,企業必須對自己進行完整的“健康評估”,充分且清醒地了解自己。評估維度包括:商業模式、組織架構、流程制度、資金儲備、工藝水平、供應鏈條、倉儲物流、人才儲備等。

以人才儲備為例,客戶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數字化部門,有足夠多的數字化人才,對已有的系統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夠與 5G 服務提供商進行對等的交流,配合完成項目。否則,很容易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即使項目完成,也沒辦法接手運維。
評估確認自己可以搞 5G 和數字化轉型之后,下一件事情,就是耐心做好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最重要就是頂層設計。換句話說,我們造房子,應該先設計好圖紙,打好地基,搭好框架,然后砌磚。

頂層設計就是圖紙。5G 是一項通信技術,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磚。但是,磚就是磚,它的優先級弱于圖紙。
而且,頂層設計,應該以算力為核心。云計算、大數據、AI 技術,才是數字化轉型的重點。連接力(通信技術)雖然重要,但不是核心。
我們做數字化轉型,應該像神舟載人航天工程一樣,制定長期計劃,一步一步地推進。而不是每次一有新技術新概念,就跟風。一場喧囂運動之后,只剩下一地雞毛。
有沒有 5G 是次要的,有了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按照圖紙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才是企業的成功之道。

數字化轉型之路
然后是運營商。
我個人認為,國內大部分省級、地市級運營商,目前不具備支撐數字化轉型和 5G 應用落地的業務能力。
首先,是人的問題。
國內不同區域的運營商,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文化的差異,員工能力水平和職業素養也有很大的差異。有的運營商員工積極進取,也有的消極懶散,已經喪失了主動刷新知識和認知的能力。
運營商作為國企身份,工作穩定,所以吸引了不少人才加入。但是,運營商對人才能力的挖掘略顯不足,很難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浪費了很多人才。
一些能力不足的運營商員工,去政企客戶那邊,不僅談不下合作,還會被客戶鄙視。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什么是 5G,更沒有搞清楚客戶的行業特點,又怎么能夠賣 5G 方案和產品?客戶隨便問幾個問題,就語塞詞窮,面紅耳赤了。
其次,toC 向 toB 轉型,運營商尚處于早期。
運營商一直以來做得比較多的是 toC 賣卡推套餐,toB 也做過,但主要是躺著賺錢那種,賣專線。換句話說,運營商擅長固定化產品的銷售和推廣。
5G toB 業務,面向行業領域非常寬泛,包括金融證券、教育醫療、工業制造、物流運輸倉儲、文化旅游、農林牧漁,等等。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商業模式和產業架構。想要做這個行業的生意,就必須深入去研究行業,提供深度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
運營商的各省公司,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太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他們更喜歡提供固定化的產品(例如套餐、專線),讓客戶遷就產品和套餐。他們提供的服務形式,也比較單一。
toB 業務,等于從躺著賺錢變成跪著賺錢,賺的都是辛苦錢,付出的代價很大。運營商不一定能夠完成這樣的轉型。
第三,集團和省公司的分工。
運營商目前的組織架構,適合重資產網絡的運營,不太適合 toB 業務的開展。
5G toB 業務,需要和當地行業客戶有非常緊密的客戶關系,也需要及時地與客戶溝通甚至駐點,所以,省地市層級的運營商單位非常關鍵,對他們的能力要求很高。
但前面也說了,省地市運營商同事的業務能力相對薄弱,對 5G 行業應用場景的理解不夠,對客戶產業的了解不足,對 5G 技術涉及云平臺、大數據、AI 部分的研究不深。服務政企客戶的時候,集成運營商市場人員需要來自集團的有力支持。
運營商集團層面,如果不能充分對各地提供方案、案例、文檔、技術支撐,各省公司單打獨斗,應付不了政企客戶多樣化的需求。
對待 B 端用戶,運營商既要考慮集中優勢力量,主攻行業的頭部項目和客戶,又要具備批量復制的能力,充分賦能基層單位,幫助他們在更多的客戶企業完成項目交付。
集團在給省公司提供支撐的時候,不僅應該從市場和方案維度進行支撐,還應該充分發揮技術的優勢,建設統一強大的計算、管理、運維平臺,提升支撐效率。
總之,省地市各級運營商是 5G 應用落地的關鍵。運營商從上向下的賦能能夠成功,支撐體系能夠高效運轉,5G 才有可能全面開花。
接下來,是設備商。
這里的設備商。指的是 5G 數字化轉型軟件、硬件及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作為技術提供方,設備商在技術方面有優勢。他們是乙方,對推送商業落地也有天然的動力(訂單合同就是業績)。
對于他們來說,最主要的要求是降低方案的技術門檻和價格成本,提高技術成熟度。產品好用,價格便宜,自然就會有更多的客戶采用。
此外,我們要防范技術提供方的寡頭壟斷,避免技術總是聚集在少部分的廠商手里,影響市場公平性。
開放的行業生態,有利于整體成本的下降。我們應該鼓勵細分領域的中小企業發展,對他們進行扶持,讓生態更繁榮,大家都有合理的利潤空間。
最后再看看政府層面。
政府在數字化轉型推動中,最重要的職責是制定行業規范和標準,扶持產業起步,推動健康發展。
目前,政府已經加快完善各個垂直行業的數字化標準體系和規范,后續,應該會考慮根據行業標桿數字化的進度,制定具體詳細的數字化指南,指導行業企業進行數字化頂層架構設計。
很多企業一看到政府,就想著政府的資金。其實,花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花錢達到想要的效果,卻很難。政府直接掏錢投資的項目,如果直接被運營商和寡頭設備商拿走了,不是一件好事情。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寶貴,資金應該盡量扶持中小企業,扶持比較弱的產業環節。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我們國家在數字化轉型和 5G 落地方面,過于強調運營商的作用,可以適當考慮給予企業更多的網絡選擇和自主權。目前,我們沒有分配 5G 專網頻段,對企業自組網的相關技術也政策模糊。
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不要把所有的頻段資源都捏在運營商手里?梢苑砰_一點頻段,給企業專網使用。LoRa 核心技術是美國的,那我們就鼓勵搞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 LoRa 技術,讓企業和設備商直接對接,建立“數據不出廠”的企業專網,探索一下這方面的可行性。
既然云都可以不一定用運營商的,為什么網一定要用運營商的呢?就算網一定用運營商的,出口用就可以了,廠區內部沒有必要一定用。
█ 結語
以上,就是我對于 5G 應用落地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有些也不成熟,僅供參考,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5G 這個東西,只是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環節、一次嘗試,大家沒有必要太過糾結它的成功或失敗。
我個人認為,我們國家目前尚不具備全面獲得 5G 成功的基礎,不管是軟件、硬件還是人才,都有欠缺。試錯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大約 5-10 年之后,我們將會迎來 5G+AIoT 行業應用的真正爆發。
推薦閱讀
昨日自 9:30 開盤,中國電信 A 股便一字跌停,報 5.5 元,總市值 5023 億元。雖然上市首日收漲近 35%,但第二天已經下跌 9.98%,封單超 1000 萬手,超 55 億資金在跌停>>>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5G 應用落地,關鍵在于規;
地址:http://www.brh9h.cn/a/guandian/yejie/31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