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題為“P2P業務員自述”的媒體文章引起了小編的關注。文章大體的意思是通過該名業務員自述,向外界介紹P2P網貸行業的現狀。
文章寫的很棒,也還算客觀,雖談不上是對P2P網貸行業批判,但也揭示了P2P網貸行業此時較為尷尬的處境,對投資人和P2P平臺都有一定警示作用。不過,對于文章中P2P業務員的定位,小編存有質疑;另外,對于文章提出的5個P2P投資原則,小編也不能完全認同。
線下攬客的業務員是P2P業務員嗎?
文章開篇即以P2P業務員口吻介紹了P2P網貸行業目前被大眾誤解的現狀:即由于近來風險事件多發,P2P網貸行業因被誤解進而被貼上一個又一個的負面標簽。文章表示,這樣的負面輿論也加大了業務員的獲客難度,新進入者只能依靠電話銷售、發放傳單、商超和小區做推廣來獲得客戶。小編的質疑也就在這里:線下攬客的業務員是P2P業務員嗎?或者說,以這樣的方式獲客的平臺合規嗎?
去年年底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第三章第十六條明確規定,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實、貸后跟蹤、抵質押管理等風險管理及網絡借貸有關監管規定明確的部分必要經營環節外,P2P平臺不得在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及其他電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場所開展業務。
很顯然,線下發放傳單,在商超和小區做推廣不符合意見稿中的監管規定。雖然該項規定還只是意見稿尚未正式落地,但線下野蠻推廣方式早已被行業所摒棄。細心者應該不難發現,行業內的高合規網貸平臺幾乎就不曾配置線下業務專員,更不會有什么線下業務渠道。小編所了解的知名網貸平臺安心貸即是如此,其長久推廣方式是在線上突出“風控、產品、數據”三大優勢,以此作為獲客資本和核心競爭力。小編還認為這也是P2P網貸行業眼下應有的推廣方式。這也正是安心貸執行董事翁立峰所說的“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推廣方式。
“5不碰”投資原則 個別有因噎廢食之嫌
文章在最后引用了該名業務員“5個不要碰”的投資原則:地方性公司堅決不要碰;成立及運行時間不長的公司不要碰;收益超過15%的不要碰;注冊實繳資金低于5000萬的不要碰;沒有真正第三方資金管理,收你現金,直接刷你卡的都不要碰。
對于該投資原則,小編并非完全認同,個別有因噎廢食之嫌。
首先是“地方性公司堅決不要碰”。這有一棒子夯死所有地方性P2P企業之嫌。去年央行發布的網貸發展調研報告就指出,P2P企業只有在細分市場尋求創新,構建差異化優勢,才能真正為P2P平臺提升競爭力。而構建地域性優勢,也是中小平臺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此外,對于地方性P2P企業來說,反而更有優勢做好本區域內的風控和資產管理,未必就不安全。全國性的P2P企業有優勢,但也未必就是絕對安全。近來的風險事件中,所謂全國性大企業坍塌后所造成的破壞力和惡劣影響到現在都難以消除。
其次是“注冊實繳資金低于5000萬的不要碰”。現在很少有投資人把注冊資金作為投前考察對象,因為這樣的面子工程參考意義不大。監管辦法(意見稿)也沒有對平臺的注冊資金做硬性要求,而是要求平臺實現備案制。其實回過頭看看歷史上的問題平臺,注冊資金過5000萬,甚至上億的也不在少數。
最后是“成立及運行時間不長的公司不要碰”。這點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有爭議。一方面,運營時間的長短的確是衡量平臺安全性的一個直觀指標,因為現在國內高合規且實力強的平臺,大都具備長久安全運營的特征。另一方面,對于風險識別能力高的投資人來說,平臺運營時間長短并不是決定性的投資決策,關鍵還是看平臺的合規性和風控能力。
推薦閱讀
2016年1月29日,保監會針對互聯網信貸平臺又出新通知《中國保監會關于加強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對于P2P平臺合規合法又提出新要求,也給網貸平臺服務機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線下攬客的業務員是P2P業務員嗎?
地址:http://www.brh9h.cn/a/shuju/299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