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貸行業圍著“銀行存管”的話題不勝枚舉,2016年12月11日于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的“2016互聯網金融合規化發展高峰論壇”暨“第五屆中國P2P網絡借貸行業峰會”上,在“圓桌論壇”環節,組辦方也邀請到了徽商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王濤先生前來分享有關“銀行存管”的話題。古一有幸受邀出席此次峰會,也在現場與嘉賓作了初步的交流與溝通,也對銀行存管的準入門檻,相關資質及要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今天古一想要從客觀中立的角度,對銀行存管問題及其實施現狀以及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利弊等問題,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建議。近日注冊體驗了民生銀行網絡交易資金存管系統。同時也花了較多時間將某平臺與民生銀行的資金存管協議作了深入研究,于是產生了寫篇關于“銀行存管”方面文章的想法。
網貸行業提到“銀行存管”一詞,官方的文件中,由央行聯合十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就首次出現這樣的表述:“除另有規定以外,P2P網貸平臺應選擇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客戶資金的第三方存管機構。”或許這也是真正意義上“銀行存管”概念的雛形,而提出這一概念的核心目的很清晰,就是要配合國務院在2014年4月下發的關于對P2P網貸監管劃定的“四條紅線”中“不得設立資金池”這一規定。
古一認為監管層的出發點就是要實現網貸平臺自有資金以及平臺交易資金的有效隔離,以此來降低投資人的投資風險,維護投資人合法權益。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對網貸平臺的“生死線”下最后通牒,進一步減少網貸行業所帶來的各類風險,維持金融市場的秩序與穩定。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網貸行業朝著持續健康穩定的局面發展,為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戰略,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網貸行業“銀行存管”的現狀
相信大家已經從各類官方與非官方渠道聽到或看到很多關于目前有多少平臺已經成功實現“銀行存管”等,哪些平臺還沒有實現存管的新聞和數據。我在這里就不再贅述,古一想說的是目前的“銀行存管”現狀應該是這樣一種趨勢:首先是“理論研究”階段,其次是“區域試點” 階段,再者是“技術研發”階段,然后是“市場反饋”階段,緊接著是“系統對接”階段,最后是“成功運營”階段。
為何古一要這么來分類,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也遵循內業內目前常見的“思維慣性”,作為網貸行業的“新生事物”,“銀行存管”確實成了很多平臺在“合規”之路上的“攔路虎”。從最先的國家法規政策的指引,到學術界、監管層及業內的理論研究與解讀,再到地方政府的區域性試點工作,以期逐步形成一定的調查報告和市場反饋等,這一系列的基礎性工作都是在為“銀行存管”系統的成功運行做準備。然而擺在監管層和平臺面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實現對接?抑或是說“銀行存管”的準入門檻有哪些?實施的流程有何參考標準?等等這樣一系列的問題便在“系統研發與維護”以及“平臺準入資質”這兩個核心問題上得到體現。
于是關于“銀行存管”的各種業務模式以及方案都在一時間爆發出來,業內也是爭論不休,但是到底哪種方案可行?哪種存管系統安全可靠且運營成本又低?這些都是監管層和平臺層最關注的地方,但是就目前行業發展的現狀來看,對接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即使是一些已經宣稱與某某銀行成功達成資金存管協議的網貸平臺,大多數也只是流于形式,真正“落地”實施的也不過是鳳毛麟角。
二、為何業內“銀行存管”工作推進速度慢?
1、監管層面:雖然出臺了關于網貸平臺要進行“銀行存管”的規定與要求,但是并沒有給出“銀行存管”的實施細則。沒有就“銀行存管”的準入資質與門檻作出參考標準,沒有就“銀行存管”的技術研發與維護提供參考標準,沒有就“銀行存管”實施過程中銀行對網貸平臺收費的作出參考標準,沒有就國家網貸行業發展的整體現狀作深入實地的調查與反饋,沒有積極有效的就“銀行存管”技術的實施主體做好限定,也沒有對網貸平臺與銀行這二者之間系統對接的流程及方法提供指導等等。
2、平臺層面:雖然很多平臺都在提積極響應國家“合規”監管的要求,但很多平臺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何這么說?因為,銀行在存管系統對接這塊的準入門檻較高,收費較高。而這對于一些實力并不是很強的平臺而言,不對接存管系統時也基本上處于“虧損”和“保本”狀態,如果還要加上較高的存管費用,這樣無形會提高平臺的運營成本,反而一定程度會危及平臺的正常運營。所以很多平臺對“銀行存管”只能是望洋興嘆無力回天的尷尬心態。
3、銀行層面:雖然央行也好,銀監會也好都在眾多政策中提到了銀行要積極配合網貸行業的發展,并為之提供必要的技術或渠道支持,但是當下的網貸市場發展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網貸平臺的實力背景,業務資質等參差不齊,出現各類風險的幾率較高。銀行作為傳統金融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霸主”,掌控者絕大多數金融資源,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帶有“趾高氣昂”的自我好感,雖然也看好在于平臺合作過程中的眾多好處,但也不愿意為網貸平臺的“生死存亡”做“信用背書”。一旦合作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導致投資人利益損失,投資人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找你銀行麻煩。銀行自身也處于十分尷尬的局面,換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既想當biao子還要立牌坊”,而這時候就難為了我們的網貸平臺。“哥,你倒是爽快說句話,簽還是不簽?不簽就早點說,簽了就趕緊做,不要拖拖拉拉的。”這或許是當下眾多宣稱已經跟某某銀行達成資金存管協議但遲遲不見存管系統上線的平臺心聲了吧?
4、技術層面:到底是由銀行自主開發存管系統,還是允許有業務資質和實力的第三方科技公司進行外包服務?這或許是也是監管層和銀行層自身的困惑,當然銀行層面可能相對尷尬多了吧。一方面,如果自己研發系統,則需要大量的研發資金和研發團隊,這無形中會增加銀行的運營成本。因為系統研發出來后,后期的技術升級與維護更是“燒錢”的活,這些資金誰來出?如果要平臺出,那么平臺肯定不愿意,畢竟這只不過是“成本轉嫁”,最終還是投資人和借款人為此付出代價,而當事人要承擔的費用過高,那么優質的借款客戶將會流失,平臺的投資客戶量也會減少,綜合平臺也會面臨經營壓力等;如果銀行允許第三方技術公司為之提供服務外包,那么日后這么多的交易數據和信息又不能最終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大數據時代,沒了數據就等于沒有競爭力。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買賣銀行也不會犯傻。同時有第三方技術公司開發的系統,在運營和維護上或多或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漏洞”,可能直接或間接產生“系統性風險”,而這絕對不是銀行希望看見的結果。所以,綜合種種原因,銀行也有難處。
5、輿論層面:在“銀行存管”概念提出后不久,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平臺等,都或多或少的就此話題進行了多種褒貶不一的報道。一時間,什么“第三方支付公司托管”、“聯合存管”等不被看好,而相對合規的“銀行存管”又遲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監管層也好,學術層也好,平臺從業者及廣大投資人等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上茫然”或者說是“理性觀望”(即既看好“銀行存管”又不知如何下手?)
三、民生銀行銀行存管系統運作模式簡介(以下內容為作者獨家研究,僅限交流,不涉及詆毀第三方任何平臺,所舉案例僅供投資交流)
由于某網貸平臺與中國民生銀行之間的“銀行存管”協議的內容較多,筆者也只能將文字性的表述用相對簡潔的圖解形式呈現,并就存管協議中古一認為一些比較苛刻的條款進行部分公示與解讀。在幫助從業者及投資人更好了解“銀行存管”概念時,有相對直觀的感受。同時也就當下“銀行存管”模式背后潛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要點提示:
1、由上圖我們可以基本探知“銀行存管”的一般模式,真正了解到“銀行存管”在網貸平臺“合規”上的好處在于: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點對點的直接借貸資金劃撥,使得平臺自有資金與在平臺上發生的交易資金之間實現有效隔離,避免了“資金池”的出現。平臺作為信息中介的角色愈發明顯,沒有了資金沉淀,就會降低各種風險(比如流動性風險、資金挪用風險、系統性風險等),這無疑對提高網貸行業合規性大有好處。
2、部分條款內容公示:(協議涉及甲乙丙三方,甲方為投融資雙方等,乙方為網貸平臺,丙方為存管銀行)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由上圖內容可知:存管銀行的作用是僅負責網絡交易資金托管(即按照投融資雙方的申請和指令為之辦理充值、轉賬及提現等資金劃轉業務),存管銀行不負責審核乙方所提供的融資人和融資項目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不保障融資人和融資項目必然還款、也不保障投融資雙方能夠獲得網貸平臺發布的融資項目的本金和預期收益。
那么,問題來了。請問銀行不負責審核平臺所發布融資人及融資項目的真實性,那么這樣的所謂托管模式與平臺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合作的模式有什么區別?是不是會讓投資人和從業者覺得這是多此一舉?因為,如果真的平臺發生問題了,銀行是不“兜底”的,所有的問題都是你平臺自身的,平臺要負責對投資客戶負責到底。那請問作為銀行收取較高存管費用的意義與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資金結算與劃轉的渠道作用有什么本質區別?如果都不能保證投資人資金的安全,何必要耗時耗力做這套系統而且還要收取高昂的存管費用?
當然,以上問題的提出只是從投資人角度出發,或許存在片面,但這就是普通投資人的大眾想法。
但是,此處古一想要說的是:“銀行存管”并不是萬能的,大家不要人為的去放大“銀行存管”的作用,畢竟有“銀行存管”的平臺不一定就不會發生問題和風險,“銀行存管”解決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資金隔離”(即平臺自有資金和交易資金分賬管理,平臺不得私設“資金池”以便挪用交易資金);廣大投資人一定要理性看待“銀行存管”的合理功能,不要誤讀了監管層出臺“銀行存管” 的真實用意。
“銀行存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的是網貸行業“合規”問題,這是“敲門磚” 的問題,正如現在很多單位在錄用員工一樣,你必須要身體健康,本科及以上學歷等要求,這是條硬性規定,是對從事某一崗位工作必須具備的“標配”,但不是“高配”。平臺有了“銀行存管”,并不意味著平臺一定會安全,畢竟銀行所起的作用就是將平臺自有資金與交易資金隔離開來,并未實質性的參與資金使用用途的審查與監督,一來銀行的主營業務不在于此,二來銀行也不愿意為之“信用背書”。所以,古一想要提醒廣大投資人的是,選擇平臺不僅要看“合規”,更要看“靠譜”。
“合規”是“敲門磚”,是“起跑線”,是“低配”不是“高配”;“靠譜”是“關鍵”,“風控”是“核心”,“優質債權”是“核心競爭力”,“靠譜”才是真正的“高配”。無論是ICP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登記制度還是“銀行存管”等,這些都是監管層基于“合規”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努力,未來,在“靠譜”上還需要平臺自身修煉內功,精選優質債權,嚴把風控審核,注重征信體系搭建,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加強信用審核和風險管控。努力在“合規”的基礎上,積極努力實現“靠譜”,平臺才有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可能。
【后記】
每一個投資人都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臺,一個信譽好、實力強、風控好的平臺,絕對不是國家所謂的一道“行政命令”就能實現的,它一定是平臺自身修煉的“內功”。國家能做的就是讓原本雜亂無章、發展參差不齊的行業能夠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法規的指引和扶持,變得有章可循,能夠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常局面,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
平臺的從業者只要“初心”是好的,是想要在信貸行業踏踏實實做點實事的,國家一定會去支持和鼓勵的。國家的監管或許趨嚴,但是“管理是嚴肅的愛”,與其在行業發展的初期扎好“犯罪的牢籠”,方可在日后避免不必要的紛爭與損失。防微杜漸才是風險管理最好的“初心”,從源頭抓起,做好防控,勝過危機和風險發生后再來怨天尤人。一來這是一個涉及億萬群眾、億萬資金的“敏感”行業,容不得重新來過。國家不允許,廣大的人民群眾更不允許。
所以,平臺從業者一定要咬牙挺住,守住道德底線,積極響應“合規”,不忘“初心”,努力修煉“內功”,提高“靠譜度”,國家的政策一定會在恰當的時間以相對“柔和”的方式呈現。大家目前所遇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真心不想面對和解決才是最大的問題。
投資人也不要過于“盲從”,也不要片面的認為“只要有“銀行存管”的平臺就一定不會出問題”,同時也要去支持那些已經在風險把控和優質借款客戶培養和優質債權獲取過程中付出努力的平臺,因為只有平臺自身重視了行業的核心問題,勇于面對和解決,才是對我們資金安全最大的負責!
推薦閱讀
新浪科技 周宇 -“我住得離這兒不遠,每天都會來這溜達一圈,就怕他們跑(跑路)了。” -“不至于吧……” -&ldqu>>>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a/shuju/30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