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新聞中心 李秀華 發自深圳
和訊網消息 自2015年7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發以來,各監管層級和具體監管單位對互金各分支的具體定義及合法經營范圍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定義和規范,互聯網金融也由此獲得了合法地位,真正進入了發展元年。從互聯網金融網貸的信息中介機構定義到具體的網絡安全等保三級認證、銀行存管及具體的備案等多重考驗,業內表示,能經受住多重考驗并且活下來的平臺一定很牛。
自2015年7月18日,由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十部委推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以來,一系列的監管細則逐步下發,從《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到各個省市下發的具體管理辦法;從廣東和廈門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實施細則》到《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再到最近北京下發的《網絡信貸信息中介機構事實認定及整改要求》。如此看來,互聯網金融網貸平臺接受的生存考驗,可謂“步步緊逼”,一刻也不能放松。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嚴苛考驗,大浪淘沙之后,真正合法合規的平臺“認證”究竟“花”落誰家?
高搜易集團CEO陳康表示,監管政策的嚴苛是好事兒。因為互聯網金融由始至終是融合+共贏的,也正是在密集的監管政策下,把不適于發展互金行業的“這幫人”淘汰出去,整個行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好,而不是在嚴苛的監管考驗中“死去”。
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2月份,全國累計網貸平臺數量為5882家,其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2335家,停業及問題平臺為3547家。2013年及之前,停業以及問題平臺為93 家,2014年及之前 ,停業以及問題平臺為394 家,2015年及之前,停業以及問題平臺為1688家 ,2016年及之前,停業以及問題平臺為3429 家,2017年2月及之前,停業以及問題平臺為3547 家。可見,目前為止,全國的網貸平臺已經有超過一半被淘汰掉了,并且,五年的時間里,網貸平臺的淘汰量呈現幾何式的增長。
經過大浪淘沙,存活下來的網貸平臺牢牢抓住了平臺的生存“籌碼”。
根據網貸之家最新的數據,截至3月29日,全國共有266家P2P網貸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的11.39%,其中有153家平臺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并上線,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的6.55%。這意味著,尚未接通銀行存管的平臺,必須要在5個月之內完成“自救”,否則將會被淘汰出局。
另外,在網絡安全等保三級認證方面。截止2017年2月份,全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2335家,網貸平臺數量排名第一的廣東446家,深圳市正常運營的平臺數為329家,截止3月17日,深圳市網貸平臺已有45家成功取得公安部等保三級認證,在深圳占比13.7%,在廣東占比10.1%,在全國占比2%。
據業內人士透露,網貸平臺要想順利地進行備案,得先與銀行進行資金存管并且上線、獲得公安部等保三級認證等一系列“硬”件。根據以上數據,單從對接銀行的資金存管并且上線的平臺來看,全國只有6.55%的平臺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并上線。而距離監管部門“驗收”的時間卻只剩下五個月。
據某已對接完銀行資金存管的平臺工作人員透露,其實大銀行和其它銀行挑選平臺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不管是大銀行還是城商行,盡管他們不用承擔具體的平臺風險,但是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聲譽風險考慮。一個銀行,如何聲譽有問題,那么銀監會會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拷問”和相關處罰。
另外,據透露,大銀行對平臺的要求十分嚴苛,從平臺高管是否傳統金融機構出身、這樣的高管比例是多少、從事傳統金融的年歷、具體是從事傳統金融的哪方面工作、股東背景如何等等,刷掉一批又一批的平臺,最后只剩下極少數的有著多年傳統金融機構出身的高管團隊并且股東背景實力雄厚的大平臺。而剩下的沒有對接銀行資金存管的平臺,要么放棄大銀行存管要么對接城商行,要想在最后五個月去完成,這些平臺究竟能有多少,其中的艱辛和可能性大家可想而知。
面對監管的種種嚴苛考驗,高搜易集團CEO陳康表示,這些平臺能跨過監管部門設置的一道道門檻,能存活下來的,一定很牛。同時,存活下來的這些平臺,要對這個行業常懷敬畏之心,要對金融常懷敬畏之心。
推薦閱讀
一年之計在于春,溫度適宜空氣微潤的春季,正是裝修的好時機。大家都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裝出最好的效果,但這錢到底怎么花才能用到實處呢? 為了節省成本,很多人會盡>>>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備案存管等保三級等多重考驗互金 業內:活下來的平臺一定很牛
地址:http://www.brh9h.cn/a/shuju/302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