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是業內最具創新能力的蘋果,其Apple Watch也沒在功能性和實用性層面有太大突破。

雖然可穿戴行業整體低迷,但其中的兒童可穿戴市場呈現出的氣象似乎卻有些不同。360、步步高、搜狗、百度、361°、騰訊、李寧則開始推出兒童智能跑鞋。一眾智能可穿戴廠商似乎沉下心來,專注發力兒童可穿戴市場,尋找另一座金礦。
這種扎堆兒童可穿戴市場的局面是多種復雜原因造成的,兒童群體消費習慣的特殊性以及可穿戴設備在兒童身上的實用性是其走紅的關鍵,但必須認識到,如今的兒童可穿戴設備依舊難逃邏輯漏洞。從大環境來看,可穿戴設備如果不能在產品層面進行顛覆式的革新,或是針對各種場景重新設計產品形態,兒童可穿戴市場也很難從根本上迎來突破。
可穿戴整體低迷,巨頭們卻在扎堆兒童可穿戴
可穿戴市場的整體低迷是目前所有巨頭都不可忽視的一個大環境。在智能手機誕生之初,SoC強大的處理能力曾讓不少廠商幻想將智能可穿戴設備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計算中心。正是如此,當時大量廠商進行了手表“手機化”的廠商。直到2013年,我們還可以看到,市面上存在大量搭載著安卓4.0系統的智能手表,這類智能手表除了屏幕太小以外,幾乎就是一款手機。
這樣的智能手表被市場證明,純屬雞肋。因為智能手表過小的屏幕無法承載手機上點按、滑動等幅度較大的操作,而且顯示屏也無法容納人眼可以舒適獲取的信息量。隨之而來的,則是智能可穿戴設備進入“去中心化”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不少廠商都進行了深刻反思,決定不再將智能可穿戴當成是取代手機的計算中心,只搭載少數傳感器,與手機通過藍牙等方式連接的智能手環成為了主流。
華米科技生產的小米手環正是這一階段的產品。客觀來講,小米進入智能可穿戴設備這一市場很晚,2014年7月小米手環才正式發布。但是正是因為把握了用戶需求,只是做好記步、鬧鈴、解鎖等少數幾個功能,又把過去手環數百元的價格直接做到79元,小米手環通過品牌效應迅速俘虜了嘗鮮人群,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千萬級別的銷量。而在這一階段,華為等大廠也開始了自家手環等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嘗試,智能可穿戴設備似乎第一次真正在市場上立足。
推薦閱讀
可穿戴設備 近日,一支來自荷蘭的創業團隊利用Gear VR在阿姆斯特丹(荷蘭最大城市)開了一家電影院,名為VR Cinema。該團隊表示,除了阿姆斯特丹,將來還會在柏林>>>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brh9h.cn/n/qita/1226.html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