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輸配電網訊:“2020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超過300萬千瓦,預計2025年總需求將達到3000萬千瓦。到2030年,新型儲能規模將進一步增加到1.5億千瓦左右。”在近期的采訪中,一位行業專家告訴記者,若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我國大部分地區光儲結合可實現平價,儲能市場空間可達1.2萬億元以上。
多名受訪人士告訴記者,由于現在缺少規范儲能電站并網時間的文件,導致儲能電站大量閑置。“沒有說明并網日期,企業沒有緊迫感。1月至6月,國內新增新型儲能項目257個,儲能規模1180萬千瓦,真正在建的卻沒那么多。”
(中國能源報 微信號cnenergy 作者:韓逸飛)
根據中關村儲能聯盟的預測,2021年底,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量將達到11.2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量的比重或上升至47.3%,比2020年底提高約2.5%。
實際上,今年以來,在多項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新型儲能的裝機規模增長迅猛,儲能企業訂單成倍增加。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儲能技術中心主任楚攀認為:“今后儲能裝機會按照每年翻倍的速度遞增,完成2025年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的目標任務,難度不大。”
裝機量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很多省市區要求強制配儲。“新能源發電并網必須配儲的要求,會引發儲能電站裝機熱潮。”楚攀提醒,“這種模式并不持久,也很難保證質量。”
華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寶表示,儲能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支撐,對推進能源的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意義重大。
不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儲能的市場空間巨大,但現在的儲能裝機并沒有規定并網時間,只是要求了規模總量,“讓不少企業有了鉆政策的空子。細數現在儲能行業的招標與中標公告,很少規定并網時間,有很多企業選擇了先招標,該申報就申報,該拿指標就拿指標,但并不進行實質性建設,并網發電的儲能項目屈指可數。”
“儲能作為新能源并網的前置條件,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國家電投集團、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等均給出了碳達峰的具體時間節點和新能源裝機目標。”某新能源企業從業者告訴記者,“如果有類似要求風電光伏強制并網的政策,將會大大促進儲能電站的并網量。”
為什么投建了儲能電站卻無法并網呢?
禾望電氣集團總部營銷部總經理崔少森坦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導致企業投資建設意愿不強。“各地陸續出臺了新能源配套儲能的政策,這從側面反映出了儲能沒有成熟可行的市場運作機制,目前只有峰谷電價差有相對明確的計算方式。”
上海煦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劍鐸表示:“各省儲能政策要求雖有不同,但均未對配置比例及持續時長的制定依據進行詳細說明,亟需統籌考慮區域電源規劃、新能源發展情形、電力市場建設進度等因素,合理測算電力系統儲能需求,科學設計配置比例與時長,避免儲能電站‘跑馬圈地’。”
推薦閱讀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2021年第五次物資競爭性談判采購成交結果公告(采購編號:162115)>>>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萬億市場空間的儲能電站 為啥大量閑置
地址:http://www.brh9h.cn/nengyuan/taiyang/31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