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碳管家網訊:近段時間以來,“兩高”項目受到廣泛關注。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8月26日舉行的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電視電話會議,作出嚴查違規上馬、未批先建項目等具體部署。日前進駐五省和兩家央企的第二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也將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作為督察重點。
“兩高”,即高耗能、高排放,相關項目通常屬于煤電、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冶煉、建材等6類行業。此前,一些地區對貫徹新發展理念存在模糊認識,上馬“兩高”項目出現抬頭趨勢,甚至在高碳軌道上謀劃“十四五”發展規劃,給全國碳達峰、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和窗口期。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加大力度遏制、監管“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關乎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必須高度重視。
一些地方違規快上、搶上“兩高”項目,未批先建問題突出
國家發展改革委8月份新聞發布會披露,今年上半年,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云南、陜西、江蘇9個省(區)能耗強度同比不降反升,還有10個省份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進度要求。
嚴峻的節能形勢背后,遏制“兩高”項目行動乏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文件要求,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9省(區),對所轄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地市州,今年暫停國家規劃布局重大項目以外的“兩高”項目節能審查。
不止如此。7月,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相繼向所進駐的8個省(區)反饋督察情況,“兩高”項目管控不力也是通報指出的共性問題。
從反饋內容看,很多地方仍存在傳統路徑依賴,對已有“兩高”項目割舍不下。廣西水泥熟料等高耗能行業產能持續擴張,12個在建項目產能達1734萬噸,是“十三五”增量的2.9倍。河南安陽不顧產業結構偏重、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排名長期靠后的實際,焦鋼比高出國家要求45%。
此外,一些地方盲目上馬“兩高”項目的沖動強烈,有大上、快上、搶上、亂上的勢頭。山西計劃全省上馬178個“兩高”項目,預計能耗5942萬噸標準煤,大幅超出“十四五”新增用能空間。在建或已建的101個項目里有72個手續不全,比例高達71.3%。
其中,晉中市不顧水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盲目上馬焦化項目,未批先建、違規取水、違法排污問題嚴重,被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作為典型案例公開通報。
按照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相關規定,新上項目要經過環評、水資源論證、節能審批等。在未完成水資源論證和節能評估,部分項目未獲得環評批復情況下,晉中市介休、平遙、靈石等縣(市)卻違規上馬了5個焦化項目。而當地放任焦化產能快速擴張的問題在2017年第一輪督察時就被指出,但到第二輪督察仍未整改。
這些項目如果全部建成投產,將比2019年實際新增焦化產能692萬噸,每年將新增用水約1200萬噸、新增用煤約1000萬噸,并大幅增加主要大氣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晉中市屬極度缺水地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6。焦化項目不僅污染嚴重,而且與民分水,導致村民吃水困難,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督察還發現,多地在審批、監管“兩高”項目時默許縱容,甚至為了讓違規項目“合規”搞變通、打“擦邊球”。比如,安徽省六安市一礦業公司球團項目未取得能評審批手續開工建設,省、市、縣三級發展改革部門明知其違法卻不制止。江西省九江、上饒等地在沒有完成“十三五”能耗控制目標情況下,部分項目違規上馬并已建成投運。云南省曲靖、楚雄等地工信部門違規為兩家企業備案,督察組進駐時仍在違規生產。
“兩高”項目對環境影響巨大,盲目上馬原因在于思想認識、監督管理不到位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仍然偏重,能源體系高度依賴煤炭等化石能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大。嚴控“兩高”項目,已經成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
“‘兩高’項目耗能大,如果現在不遏制、不逐漸減少,將來能源結構轉型就很難。”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我國火電發電量全國占比為68%,今年上半年已經漲到73%,低碳發展壓力很大。
嚴控“兩高”項目建設與減污降碳密不可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必久在相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上馬“兩高”項目的大量排放,會對環境質量改善帶來巨大影響。將來,按照環境質量改進要求,這些項目要逐步退出,又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要嚴格控制。
其實,為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部門不止一次提出遏制“兩高”產能盲目發展的要求,也配套了相應的措施。近年來,國家在“兩高”項目準入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三線一單”、環評審批、節能審查、水資源論證、煤炭消費量減量替代、產能置換等,相關要求明確清晰。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何還有地方和部門為“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大開綠燈?存在違規問題的“兩高”項目為何能長期安然無恙?
記者梳理發現,一些地方經濟發展沒有脫離高碳軌道,謀求以“兩高”項目拉動增長,沒有從根本上、結構上擺脫粗放型發展模式。究其原因,是對“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落實不到位、對“十四五”碳達峰目標任務缺乏清晰認識。
有的地方未嚴格落實國家目標任務,在減污降碳方面與中央要求存在明顯差距,舊賬未了又添新賬。有的地方在錯誤政績觀影響下,落實政策走了樣,該淘汰的不淘汰,減量替代、產能置換變成數字游戲。還有的地方雖出臺了節能減排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方案,但在實際工作中如同一紙空文,其結果只能是能耗總量節節攀升、空氣環境質量步步后退。
披露出來的問題雖然都在企業身上,但是源頭在于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思想認識、監督管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監管部門對相關違規違法行為只是簡單處罰而沒有嚴肅處理,有的甚至弄虛作假,為違法企業撐起了“保護傘”。
推薦閱讀
8月6日,中國船舶大船集團舉行《海上風電制氫/氨產業鏈創新及產業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大船集團與大連化物所、國創氫能、中船風電四方代表在協議書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擺脫傳統路徑依賴 強化源頭審批監管 “兩高”項目收緊背后的減排賬
地址:http://www.brh9h.cn/nengyuan/xincailiao/311386.html